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6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共同富裕 > 文章内容

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6篇

2023-04-29 11:12: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

  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

  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

  的依附理论。

  (3)

  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

  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

  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

  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

  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hi138\Com]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

  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

  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

  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

  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

  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hi138/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年。

  [7]单于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时代潮,2003年6月。

  [8]Rostow,W.W.(1960).ThestageofEconomicGrowth.London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篇二: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综述

  陈家园

  (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本综述分析了2000-2012年关于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的学术文献,对现阶段中国贫富差距的状况、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贫富差距的影响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归纳,强调了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关键词: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共同富裕

  一、导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在1993年就已经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在2004年上升到0.47,2007年达到0.48,甚至有些香港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0.53(查俊峰

  张超2012)。刘景臣也在《贫富差距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影响及对策》中表示,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中国贫富差

  距扩大,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更不利于国计民生。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以及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要探究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就必须先认清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笔者根据检索到的100余篇文章中提炼总结出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

  基尼系数

  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数的经济涵义(王旭2012):

  <0.2收入

  0.2-0.30.3-0.40.4-0.5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收入差距较大

  些因素计算进去,二者的差距至少在4倍以上(彭劲2000)。而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资产除了储蓄存款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国债和外汇等,然而农村居民却很少持有这类金融资产(查俊峰

  张超2012)。他们还表示,乳沟把这些金融资产也算进来,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将达到15倍。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

  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政治条件来讲都是不相同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地域差距。目前全国共有580个左右的贫困县,其实90%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彭劲2000)。在最初的发展中,东部地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而且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港口众多,更有积极的政策支持;而西部深居内陆,相对闭塞,交通受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差(喻冰,韩仲旭

  2012),所以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起跑线上就落下了一大截。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在政策上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区差距扩大

  的趋势,但地区差距的形势依旧十分之严峻。根据彭劲在《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与对策》中关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表述,得出下表,城市

  沿海

  内地

  年

  年

  元

  元

  元

  倍

  倍

  农村

  沿海

  内地

  127元

  元

  元

  元

  1.29倍

  1.74倍

  1978334元

  2941.441641991188113881.301038596可见,沿海和内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而且扩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农村上。而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已接近或超过4:1,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某些省份的差距在7倍以上(周智年2010)。

  (三)

  部门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由于制度不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逐渐暴露了一些缺点,行业差距不断拉大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当前中国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

  1(喻冰,韩仲旭2012)。垄断行业(金、银、财、保、两电、一草)职工收入明显高于一般行业的职工收入(周智年2010),如下表

  垄断行金融业

  非垄断信息传全国

  业

  200318752年

  年

  元

  200422457元

  7611元34988元

  行业

  输业

  14040元

  16024元

  6969元

  2003年,金融业职工收入是非垄断行业的3倍多;2004年,信息传输业是非垄断行业的4倍多。而且近两年来,这种行业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垄断行业的领导阶层和管理阶层收入更高(周智年2010)。这也体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不平等性,社会过度强调和重视脑力劳动,因而忽视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体力劳动者的报酬不能充分反映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造成收入不公平,不利于社会价值引导以及稳定发展。

  (四)

  阶层差距

  2011年10月,《全球财富报告》中称中国百万美元富翁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将成为

  世界上百万富翁增长最快的国家(喻冰,韩仲旭2012)。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优越的政策发财致富,富人阶层慢慢崛起。然而,在我国农村,还存在广大的贫困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彭劲2000)。就业难、买房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品价格不断上涨,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将演化为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严峻形势。

  三、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一)

  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造成城乡收入分配较大的根本原因(喻冰,韩仲旭

  2012)。建国初期,由于特殊国际和国内情况,国家通过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产品的利润转化为了工业产品的利润(查俊峰

  张超

  2012),导致过度重视工业生产而长期忽视农业的重要价值,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二)

  垄断行业的出现

  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些垄断行业包括金融、银行、财政、保险、两电(电信和电力)以及烟草。这些行业

  被国家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控制,并有一定的财政保障(查俊峰

  张超2012)。这些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又因为垄断企业门槛高,融资能力强,容易形成竞争壁垒,把中小型民营企业挡在了竞争之外,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融资困难,将不得不面临破产的风险。

  (三)

  权力寻租

  不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问题突出。一些商人通过破坏市场规则获利,也有人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灰色收入,更有一些腐败分子通过寻租手段,贪污受贿,形成大量黑色收入,从而造成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周智年2010)。查俊峰和张超也表示“制度的不完善为各种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提供了体制性空间产生了大量非法和非正常收入,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四)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刘晓辉在《对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调”的因素;既有体制和政治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先天不足”体现在:我国自然资源分布

  不均,东部地区自然资源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集中,需求量大,容易促进经济发展,而自然资源匮乏地区,资金流通困难,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王旭2012)。是中国贫富差距的客观原因。

  2、“后天失调”体现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先富带后富”等方针的导引下全面突出分配领域的效率因素(刘晓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也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权力寻租上(喻冰,韩仲旭2012)。同时,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中国通过一些列的税收制度来矫正我国的贫富收入差距,但是如果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可能不但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是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王旭

  2012)。

  (五)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贺蕊莉在《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作出了评述,其中经典研究认为,收入差距的成因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之分。个人原因有先天禀赋、家

  庭影响、个人选择和偶然性因素;社会原因则有经济增长、金融效率和能力贫困等。

  (六)

  其他

  王旭在《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及其改善建议》中又归纳了下面几点原因。

  1、教育、科技发展不均衡。城市教育设施和科技设施相对农村要完备得多,城市更重视教育,而农村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2、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乡镇企业面临招工难的窘境

  3、“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由于我国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得我国贫困的地区长久的陷入贫困地区之中。

  四、贫富差距的影响

  1、正面影响:虽然我们最终目的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但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贫富差距的存在,确实有它的积极作用。周智年在《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一文中强调:

  (1)合理的收入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2)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人民的劳动,有利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益和合法的非劳动收益。

  (3)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产生示范效应、劳动效应,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负面影响:

  (1)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心理稳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心理失衡

  (2)贫富差距问题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生成了一个失衡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会,导致社会结构日趋畸形化,富人阶层与贫穷阶层形成严重对立,甚至引发社

  会动乱与动荡

  (3)贫富差距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关系始终处于一种敏感、紧张的状态。

  (4)贫富差距问题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容易引起群众对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不满,演化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刘景臣2008)

  (5)贫富差距过大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周智年2010)

  五、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和谐和稳定是有极大的破坏的,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对缩小贫富差距采取一定有效地措施。以下是对各经济学家观点的整合。

  (1)在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上,应加大扶贫力度;要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使个人收入规范化、明晰化。(彭劲2000)

  (2)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规范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和福利制

  度,使其保持合理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消除灰色与黑色收入的制度漏洞(查俊峰

  张超2012)。

  (3)必须改革现有的政治行政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并建立起系统规范的社

  会保障制度。(孔静2002)

  (4)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财税制度;实施城乡统筹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腐败问题。(喻冰,韩仲旭2012)

  (5)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及其征收办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相对低收入人群的支付转移力度。(谭丽燕2006)

  六、总结

  正如图海纳所说,社会竞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1],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其研究并解决它的决心。对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有相同的认识。在对贫富差距的影响问题上,总体上认为是弊大于利。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但也有学者

  注意到其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而不同观点主要体现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方面,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到科学教育方面都有涉及。贫富差距问题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持政治稳定、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坚持社会主义体制,就着眼于如何解决好贫富差距问题,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贺蕊莉.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13-19[2]王旭.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及其改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25):

  [3]喻冰,韩仲旭.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4]周智年.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理论月刊,2010,(2)[5]彭劲.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3)[6]朱光磊.如何认识目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中国政党干部论坛,2002,(4)

  [7]谭丽燕.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0(1)[8]张铮.浅析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9]刘晓辉.对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5,(4)[10]杨亚星.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3)[11]孔静.转型期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4)[12]刘景臣.贫富差距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影响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5)[13]王旭.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及其改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25)[14]查俊峰,张超.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3)[15]李萍.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9)[16]杨军.贫富差距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J].经济特区,2008,(1)[17]王培刚.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研究[J].社会科学究,2008,(6)[18]李宝怀.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方法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9]叶海平,朱琳.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及对策性政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20]颜玉凡.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2)[21]李强.社会学研究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J].河北学刊.2003,(3)[22]汤浅诚.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学会,2010,(10)[23]何妍玺.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篇三: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ReviewontheThoughtofCommonProsperityoftheCPC作者:刘文祥[1]作者机构:[1]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出版物刊名:实事求是页码:38-44页年卷期:2021年第5期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研究综述摘要: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共同富裕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学界在个别问题的研究视角上依然存在差异,对共同富裕部分内容的重复研究较多,而对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对于共同富裕的未来研究应着重于解决研究分歧、拓宽研究内容、探寻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时代特点及实现路径等.

篇四: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文

  献

  综

  述

  姓

  名

  吕冉

  学

  号1115124067学

  院

  11级商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2013年5月26日

  摘要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强调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统一。实践表明,追求共同富裕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贫富差距尤为突出,因此要不断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对地区、城乡发展的协调,同时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去予以保证。

  关键词

  共同富裕;贫富差距;收入分配调节;

  引言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通过对国内学者文献的研究,从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目前我国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等做详细的分析。

  说明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一、主要内容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生产目的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夙愿和历史使命。王永宏的《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1]在龚云的《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详细说明“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自由发展。”[2]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结果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

  [4]

  二、发展历程

  在顾光青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文中提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提出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十三大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十四大提出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先富带动、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的四项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十六大提出小康、和谐、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党在十七大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论述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把“共同富裕”定位在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本质特征的基点上的。

  在30年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对追求“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一以贯之、不离不弃的,它代表着中国搞市场经济、追求现代化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党的领导集体本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将“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5]

  三、现状

  卫兴华的《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中提到“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高度强调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

  为此,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外,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也配套出台,如就业扶持、扶贫政策、全民医保、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兴农富农、国家助学,等等。另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方面的政策措施,也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惠民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体现了国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决心。

  我国2012年人均GDP虽然已达到6100美元,但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措施,中国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但如果到2020年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只是达到小康水平,要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宋凡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指出“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要靠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长期的努力。[7]

  四、基本内容

  宋凡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中分别论证了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必须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克服平均主义的竞争机制”,“必须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先富带后富的激励机制”,“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三方面内容。[8]

  在杨文森《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道路与第三次分配》一文中详细论证了“第三次分配就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9]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再分配领域的改革是专家学者共同的焦点。

  五、研究问题分析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多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作为其物质基础。否则,即使消灭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只能是贫穷的普遍化——共同贫穷。邓小平正是针对“四人帮”胡诌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谰言,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0]

  但在卫兴华的《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一文中明确表示:“只强调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11]即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总体框架的存在与完善为条件,有制度安排作为其必要基础,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这就要求应有的制度安排即所有制基础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邓小平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2]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编写的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披露: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所占有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的相应比例为1.4%,贫富收入差距为32倍。这只是8年前的统计数据,而现在这个差距更是扩大了。

  根据我国众多关于贫富差距的资料显示,造成我国贫富分化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有种不同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应分清浅层次的、枝节性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本性原因。

  在龚云的《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中明确指出“中国现实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所致,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贯彻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迫切性。”

  [13]

  结论

  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见解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参考文献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比较权威的最新文献为主。

  [1]王永宏.《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N].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4)[2]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载《红旗文稿》2011年第20期。

  [4]刘国光.《“先富”之后政策应转为逐步实现“共富”》.[N]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6日。

  [5]顾光青.《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6]卫兴华.《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49卷第5期

  [7]宋凡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

  [8]宋凡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

  [9]杨文森.《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道路与第三次分配》.[N]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6月.第23卷第6期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4-255页。

  [11]卫兴华.《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5期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及其贡献所做的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篇五: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吕皓;莫菊初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5【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和保障。

  【总页数】4页(P10-12,16)

  【作

  者】吕皓;莫菊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

  1.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综述[J],林娜;2.邓小平同志论精神文明建设——关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3.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方针——兼谈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J],刘明华

  4.试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J],蔡彦士

  5.架起联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评《先富群体的行为导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王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发展?产?,以所有?的富裕为?的,实?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的全??由发展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了?条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确?的。?前,这?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15]。也有些学者将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概括为所有制论、分配论、市场经济论、发展论、开放经济论五个主要部分[17][19]。?、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2][12]我国改?开放新时期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主要标志,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主要内容。邓?平作为中国改?开放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最早提出并最坚决主张实?市场经济。邓?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三个??内容:?先,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其原因有三:?是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是?个社会共有的。?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三是认为计划与市场都只是发展?产?的?段与?法,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利?。其次,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搞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发展?产?的?种有效?段,要发展?产?就必须实?市场经济。最后,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盾,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古?的伟?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般规律,?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分配制度,健全统?、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建?健全同经济发展?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与发展[2][19]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产?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正确的?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回答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等基本理论问题,?且解决了如何搞市场经济这?实践难题。尤其是后者,完全基于中国实践探索,是经济理论的伟?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实现路径,其内容涉及所有制结构、微观基础、分配原则和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社会保障各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古?的伟?创举。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经典作家排斥市场经济,后继学者在中国市场化改?之前也没有完全接受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由对?变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程中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终结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论,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19]?产资料所有制是?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不仅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项基本经济制度”,?且提出了贯彻实施这?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针和措施。这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推?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发展和积极引导?公有制经济,以促进我国社会?产?发展;推进产权制度改?,建?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在所有制结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等诸多??,突破了传统,建?了?个新的所有制问题分析框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落后状态的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其核?内容体现在三个??:?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既反对平均主义,?防?收?差距过?,?励?部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坚持将公平原则贯彻收?分配全过程,不仅在再分配上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注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着

  ?提?低收?者收??平,逐步扩?中等收?者?重,有效调节过?收?,坚决取缔?法收?,使全体?民共享发展成果。其中将按要素贡献分配引?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亮点;承认在以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被作为否定对象的按要素贡献分配是重?的理论突破;要求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思想的变?。[1]杜?淮,.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化的必要性及路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2]张蕴萍,.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结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4).[3]宋学义,.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探析[J].中国特?社会主义研究,2010,(3).[4]杜?淮,.“中国模式”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4).[5]曾世宏,.政治经济学体系重构原则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创新[J].南京?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杜?淮,.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特征[J].南京财经?学学报,2009,(3).[7]潘?,.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论纲[J].吉林?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8]王?寅,.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问题[J].中北?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王?信,杨珍,丁兆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J].中国井冈??部学院学报,2008,(4).[10]王汉钰,孙正?“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9)[11]袁恩桢,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J].上海?融学院学报,2008,(1)[12]张舰,于?富,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joumalofYunnanfinance&Econnomicsuniversity,第25卷第5期[13]朱?义,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新创造—论邓?平对西?资本作?市场经济的吸收和利?[J],江西?播?学学报,2008,(3)[14]柯健,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新疆社科论坛,2009,(6)[15],改?以来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个问题—纪念改?开放三?周年[J],学术?刊,2008,(7)[16]卫兴华,洪兴银,中国共产党在?命、建设和发展中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经济理论和经济改?,2011,(6)[17]何炼成.试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J].延安?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覃采萍.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特?——基于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较[J].中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4).[19]]裴晓鹏,曹长灿.深化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J].?产?研究,2009,(18).[20]张伟超,杨波,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J],党政?部学刊,2010(12)[21张余,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7(11)3、真真的?,想你;美美的意,恋你;暖暖的怀,抱你;甜甜的笑,给你;痴痴的眼,看你;深深的夜,梦你;满满的情,宠你;久久的我,爱你!4、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爱情来了,你还在犹豫么?5、美?,我注意你好久啦,就是不知道怎么表?。我翻来覆去,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个?胆的办法,我要俘虏你的?,让你爱上我。爱上了吗?6、对你的爱意,早已飞过万?千?,飞到你眼前,请你睁开眼,仔细看认真听,我的眼睛为你明亮,我的嗓?为你歌唱,来吧,让我们?起舞动爱情之歌!7、爱你没商量,你的眼睛眨?下,我就死去,你的眼睛再眨?下,我就活过来,你的眼睛不停地眨来眨去,于是我便死去活来!8、因为深爱,找不到词汇诠释,因为深爱,找不到?语概括,因为深爱,只能发条短信,轻声说?声“我爱你”,这不是三个字,?是?辈?!

  9、我对你的?是鲜啤酒,清澈?冽;我对你的情是葡萄酒,味美?甜;我对你的爱是?烧酒,热情浓烈;醉倒在怀,?限爱恋。10、??短短??年,不要给??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谓压抑??。??的苦闷有?,?是欲望没有被满?,?是它得到了满?。11、??琼花天庭落,万?江?披银河,冰凌也有相思苦,写意窗花含泪说,昙花?现夜梦短,早有晨光盼春歌。想你,我的?会和你?起启程,祈祷每?个黎明。12、戒指好?爱情,戴在?上,也是戴在?上;伤在?上,便也伤在?上。不敢碰的,是那??的伤;不愿摘的,是那难舍的爱。13、在追求爱情的列车上,透过车窗,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美的景?,但是,请不要留恋,因为终点站才是真正的?的地。但愿我能够成为你永远的终点站!14、爱?个?真的好难,让我欢喜让我忧!如果不让我去爱你的话,我会更难受,更彷徨。所以为了我??,我还是爱着你吧!15、诚挚的微笑,每?次?跳,或许寂然?声,却胜过虚幻的海誓?盟;真情的碰撞,灵魂的契合,或许不够浪漫,却胜过?数的真情告?。16、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你,想你的感觉是?种酸酸的痛!不能打电话告诉你,只想??字亲亲你!记住爱你的?始终是我!17、爱你?万年,夸张!爱你五千年,?望!爱你?千年,荒唐!爱你?百年,太长!接连爱你七?年,只要我?体健康,就是我的强项!18、如果不爱你,不会为你守着誓?,如果不爱你,不会承受?切的罪恶感,如果不爱你,不会因你?绽放幸福的光彩。19、?个犀利并朦胧眼神,传递?中纠结情感,我们的距离愈近或愈远。发条简朴并低调的信息,尽享真情互动,指尖点点,送你的却是?中真情满满。20、上帝给了我这份缘,所以我每天都在天堂。?活?因为有了爱,所以我?边幸福弥漫。????有了你,所以天天我都很美。


推荐访问: 共同富裕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述 共同富裕 国内外

猜你喜欢